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天水圍悲情 八萬五遺禍

為甚麼天水圍有那麼多悲劇?其實天水圍是一個不錯的地方,連車房、收買舖等都沒有,本來政府計劃建殯儀館,後來也因居民反對而取消。西鐵通車後,到港島也只不過一小時。為甚麼一再發生令人痛心的事?

這完全歸咎董建華!是真的。因為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好端端的天水圍,變成「悲情城市」。

南面屋迫得可憐 (註:北面才對,刊登時誤植成南面)

天水圍南面的屋,像今次出事的天耀村,是早期落成的公屋,由於地大,樓宇密度可以接受;從村的東面走至西面,足足要十分鐘,還有天水圍公園,一大片休憩地方,比維園還大。但天水圍北面的公屋和居屋,建得密密麻麻,除了樓宇和通道,有些屋村,例如天逸村,連便利店也容不下,不要說球場,更不要妄想有青少年中心。這些屋村的面積,有些只及南面屋村的四分一,但容納的人口卻等同其三分二,擠迫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原來當初的規劃並非如此。根據拓展署九七年的估計,二○○六年居於該區的公屋居民約是九萬六千;但一年後,這個估計大幅增至十三萬四千人,增幅近四成。至○一年,該署預計○七年居於該區公屋的人口為十六萬人,比原先的規劃,多出近七成!這幾年間,到底發生甚麼事?

原來,殖民地政府,即受盡親北京陣營辱罵的彭定康政府,原本計劃在天水圍興建居屋單位的土地,因為金融風暴、政府財赤和董建華一招八萬五,大量改為興建公屋,導致今日境況。在董建華尚未公佈八萬五政策之前,拓展署預計天水圍只建三萬個公屋單位及四萬個居屋單位。一年後,即九八年,公屋單位大幅增至四萬二千個,而居屋只減少五千個!其後一年,公屋更增至五萬!

公屋居民更需支援

以天富苑和天悅村為例,回歸前該處只用於興建三千六百個公屋及居屋單位,經多番修改後,同一幅土地最終變成容納九千多個家庭!顯然,原來用於建設施的土地,改為建樓,才能「翻一番」。數年前發生慘劇的天恒村,原用於建居屋,在停售居屋後,被迫全數改為公屋!毗鄰的天澤村,原規劃用於興建約二千五百個單位,到了九八年,單位數目幾乎倍增至四千個。天逸村原用於興建約三千個居屋單位,其後全數變成公屋!一些屋村單位數目大增、樓宇密度大增,可以建設施的空間當然沒有了。另一些,如俊宏軒,原是私人參建居屋,後改為公屋。這些改變,看似沒有影響,其實不然。

公屋居民與居屋居民有截然不同的需要:居屋居民不少是已有經濟能力的家庭,他們不需要政府提供太多照顧。但公屋居民,尤其新遷進公屋的居民,有些幾乎連租也交不起,很多要依靠綜援。政府興建居屋,可以不提供職位,因為居民可以到市區上班。但是,政府將居屋轉了公屋,卻不提供設施、居民無工做,或「工」不應求,很多居民便只能一直領綜援。天水圍因為單親和低收入而領取綜援的個案,佔全港十分之一,散佈區內。在生活壓力下,家人之間自然較容易發生衝突。

董建華一句八萬五,天水圍便不停興建公屋。如果他肯早一點澄清不再推行八萬五,天水圍的瘋狂建屋計劃,或者可以暫停,至少留些空間建公園、開圖書館、增加青少年中心、體育館、家庭服務中心……現在,除非拆幾座樓,騰出空間,否則,政府即使增加社工,若他們在天水圍連放辦公桌的地方也沒有,天水圍還是要悲情下去。

沒民主的悲情故事

沒有民主,領袖便不需要道歉,市民也不能踢他們下台。曾蔭權胡說八道的民主文革論,最終只出了張數十字的聲明,還是由新聞主任代筆!

極端的民主並不是文革,極端的獨裁則必然導致悲劇。天水圍最應該建的,是一個董建華八萬五紀念公園,讓人世世代代記得董建華對天水圍的遺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