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0日 星期三

裸照事件

「陳冠希」與眾「女星」性交照片曝光,我不明白的,是為何警方這麼緊張。警方可否解釋一下,為何要這麼緊張,找國際刑警幫助,是不是因為涉及英皇集團的藝人?

老實說,如果是真相,發佈這些真相,的確犯了發佈淫褻及不雅物品的法例,但是香港有數以N計的網站,每日有網友上載這些相片,有很多為了逃避本地執法,將資料寄存在外地。為什麼涉及「陳冠希」和「女星」便這麼緊張?

第二種可能性,就是這是偷竊行為,即這些真相,是有人從不法途徑取得。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反應的級數,比得上葉繼歡用AK47械刧的那一次!試問全港市民報警被偷竊,有哪一個有如此待遇?

好了,如果這是「移花接木」相,那藍天蔚真的孤陋寡聞,請教各方好友,登一張移花接木相,犯了那一條罪?這些事,報館天天在做,將曾蔭權的頭,接落一個卡通公仔。這是創作,為什麼要警方追查呢?

第四個可能,誹謗?!這是民事訴訟,好像不至於嚴重至要用國際刑警。

第五,恐嚇及勒索。發相人到現在是否要求明星用錢交換?不知道。

那麼,為什麼警方要動用國際刑警?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空氣污染是政治問題

香港的空氣污染有多嚴重,筆者剛剛才體會到。

話說月初從日本乘早機歸來,在日本升空時萬里無雲,在上空看見日本本州地上的景物清晰無比,經過台灣時,縱使在上空有一團顏色的物體,但山川湖泊仍可辨認,但當飛機到達南中國海,雖然天空的雲也很少,但從飛機向外望,不但看不見地上的景物,反而看見飛機正飛進一個很大的顏色盒子內:那些天文台說是「煙霞」的物體,是有顏色的毒霧,籠罩整個香港。筆者真希望飛機不要降落而轉往台灣算了。當飛機降落後,在機場連十多公里外的青馬大橋也看不見。

曾蔭權自「連任」後一直不見影蹤,每每推出一些市民並不喜歡的政策,不是安排外訪,便是只肯透過視像會議開記者會,連那班已被控制了的親共傳媒機構的記者也不敢面對,可說比老董還不如。

措施是浪費公帑之作

曾蔭權說搞藍天行動,但是筆者不但看不到「藍天行動」有甚麼成效,也看不見藍天,只知道每逢冬天無風的日子,或是吹北風的日子,連四、五公里外的山脊線也看不見;但是在夏天吹南風或東風,或者冬天偶有一、兩天吹東風,不但看見藍天白雲,簡直以為自己身在泰國的海灘旁。那些我們吸進肺的五顏六色的毒霧,是大陸製造的少有的真貨,吸進肺真會致命!

曾蔭權自以為是政治家,搞些藍天行動、停車熄匙、要求兩間電力公司用甚麼再生能源,以為騙到香港市民,覺得他關心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實在太幼稚。全港市民都知道,這些毒霧來自大陸,曾蔭權這些垃圾措施,不但對改善空氣污染毫無作用,而且全是浪費公帑之作。

改善空氣污染,不是環保政策,要解決的是政治問題。若曾蔭權真有意改善空氣污染,不是要迫司機熄匙,而是要天文台,從每天的風向和空氣污染程度,用它那部昂貴的超級電腦,找出珠三角那個城市的工業區,是引致香港空氣污染問題的元兇,然後運用他身為香港特首的政治家手腕,與那邊達成有助改善空氣污染的方案。

還賴在台上扮政治家

如果香港的這個特首,是由全港市民普選產生,改善空氣質素必是這位特首的優先工作,他背負市民的訴求便要找方法改善,不論他要冒觸怒內地地方官的風險,還是會設法叫中電在羅湖和落馬洲建幾把巨型風車,為香港自製南風將污染物吹回內地,否則他很快便會被人趕下台,不會如現在般,不爭普選不改善空氣質素還賴在台上扮政治家。

政府沒有改善空氣污染,市民每天吸毒氣,承受因而引致的身體不適和不能上班引致的經濟損失不止,這個政府還膽敢埋怨市民太長命,說「人口老化」、「慢性病發病率增加」、「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預計會大幅增加」,所以「政府不可能無止境地增加公共醫療開支」,要市民醫療供款,真不要臉。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磨合」

回歸前沒聽過「磨合」這個詞語,因為那時候政府內的中文主任,中文都有點修養,這般字眼不會讓港督用。香港何時開始流行「磨合」?筆者搜尋政府的新聞稿,「磨合」自九九年十月由梁愛詩「引入」,她說:「基本法是一個民法系統下通過的法律,和我們習慣的普通法不同,與本地法律自然要經過一個磨合過程。」

整個九九年,政府新聞稿共用了兩次「磨合」,都是梁愛詩使用,其餘年份如下:

年份次數使用者
19992梁愛詩
20001唐英年
20010
20028董建華、曾蔭權、馬時亨、廖秀冬、羅范椒芬、何志平
20032董建華
20046曾蔭權、何志平、譚百樂、喬曉陽
200512黃仁龍、譚百樂、林瑞麟、梁愛詩
200610黃仁龍、林瑞麟
20077林鄭月娥、曾蔭權

以往不用「磨合」,用「適應」。

重要嗎?我覺得重要。

一提「磨」,便想起「石磨」,也想起曾經很潮的「石磨藍牛仔褲」、「打磨」金屬......烹飪裡也有「磨碎」一些東西的程序、物理有「磨擦力」。

簡單來說,「磨」是一個過程,讓兩件東西透過互相往相反方向活動後,其中一樣東西受一定的物體上的損耗至適合的狀態。

磨的過程中,有一樣東西會損耗,例如牛仔褲的布、金屬、食物......

磨合,按字面的理解,可以是,兩件物體透過磨擦的過程,直至兩者互相配合,融合為止。

政府近年流行講磨合,梁愛詩講基本法和本地普通法需要磨合,曾蔭權也講兩地要有磨合期。我就要問:磨合的過程中,那一個制度被「磨」去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基本法》,還是香港的普通法?

去年六月,曾蔭權「連任」後,公佈新的「問責局長」時

「五年前,我們首次推行問責制,對特區政府來說是一個新嘗試,標誌著特區施政進入一個新階段。我們當時一方面不斷摸索、學習、磨合......」

局長之間都要「磨合」,難怪「磨」了幾年之後,先後有梁錦松、梁愛詩、葉劉淑儀、李國章、何志平、廖秀冬、葉澍堃......等人被「磨」去了!

當政府用「磨合」來形容任何事情的時候,各位就要知道,香港不會有好日子過,宜興茶壺裡的茶漬,遲早會被共產黨和它的黨羽用一塊百潔布通通擦走!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衛斯理

一連在書店買了十本衛斯理,那些都是最近十年才出的,年紀大了,雜務太多,沒法子跟得上,只好隨緣。那天在荃灣三聯閒逛,看見那些舊版由勤+緣出版的衛斯理,一本一本地掀著,便買了十本,不到一星期便看完。到今天再看衛斯理,我還是猜不到最終的結局,倪匡真的有本事。

記得讀小學時,模模糊糊聽過電台的衛斯理廣播劇,相信是香港電台製作,當時便覺得故事很吸引,找遍學校的圖書館也找不到。到了中二,才算正式找到了衛斯理。

我看的第一本衛斯理是藍血人,那時人蠢,不懂得這是小說,還當真有其事,對衛斯理著迷了好一段日子。後來越看越「唔對路」,才明白這是小說,想起來也覺得有趣。

其實前期有好些故事,也是「無乜料到」,但也有很多,情節至今未忘。眾多本作品中,最恐佈的是《大廈》,講一架不會停的電梯,將人送到另一個空間;但由始至終,覺得最好看的是《頭髮》,那是倪匡一段時間停筆後首作。思想束從頭髮離開,很有趣。

畢竟,衛斯理老了。衛斯理隨著倪匡的心境而變得越來越「明白事理」,當然也不夠刺激啦!但到了最後一本,講到佢同白素兩個人,可以互相只以腦電波溝通,老實說,就有點誇張了。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拿掃帚的曾蔭權比拿香蕉的好!

○三年當曾蔭權在拿掃帚的時候,看起來比較像一個人,掌權以後卻以為香港人都是的,日前他在電台發表的《給香港的信》,不是報告向中央反映了香港人普選的意願,而是要市民接受一次又一次被拖延的普選,令人厭惡。

第一,曾蔭權說人大將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推後至二○一七和二○二○,「是香港首次就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
對不起,這本身就是大話。在一九九○年《基本法》頒佈的時候,將選舉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程序寫在附件,而附件內寫明二○○七年後,選舉辦法可以修改。即早在九○年,普選的時間表已經定下來,只是現在大陸不滿意香港的澳門化程度,不認賬才又再拖延。

要耍花樣才要討論

坦白說,身為香港人,我們要求的普選,不是在曾蔭權那篇官樣文章中所說的二○一二,而是去年和今年的選舉。只不過因為米而成飯,沒有辦法下,才要改為二○一二年。況且,香港市民不是的,九○年出了一本憲法,都可以反口:明明說行政長官任期五年,卻變成「新一屆特首只做餘下任期」。民建聯的曾鈺成,在二○○○年選立法會時,斬釘截鐵說該黨政綱「堅持」○七年「之前」行政長官普選產生與立法機構全面直選產生。但是民建聯的政綱堅持不了,成為一個陽痿黨。現在人大常委雖說「可以」,但如果日後人大又再解釋,說成「不可以」,難道我們又十年又十年地等下去?

第二、曾蔭權說我們應討論「怎樣」普選……若不能在二○一二年就行政長官達至普選取得進展……難向國家交代。

這便露了曾蔭權的底。如果曾蔭權真要推動普選,其實沒有甚麼要討論。香港不是用國會制,而是總統制。總統制的選舉,除了美國因其聯邦制的歷史因素外,大多是候選人獲指定人數提名,然後由一人一票選舉產生,沒有甚麼門檻。政府總不成說十八區是聯邦制吧!那是搞港獨呀!如果曾蔭權真的要推動普選,其實不需要「討論」,只需行動。只有想在當中耍花樣的人,才要「討論」包括提名機制、門檻……盡力阻止共產黨不想見到的人參選,然後「向國家交代」。

第三、曾蔭權說政黨要培育更多政治人才,給年輕一輩更多參政機會。

筆者曾近距離觀察政黨運作。筆者覺得,香港沒有像奧巴馬那樣的人,不是因為政黨不培育人才,而是因為參政是一條閉塞了的道路。一個有能力的政治人才,是不需要政黨「培育」的,他需要的只是機會。有參選的機會,他自然能走出來。選舉是很市場化的事,一件產品好不好,市民各有選擇權,好的產品自然有人找到。

有能之士不屑參政

可惜在香港,比例代表制讓現任議員差不多沒有風險地贏下去。無論是民主黨、民建聯還是公民黨,上了船的人,不容易輸掉議席,新人沒有機會。但這並非關鍵,關鍵是政制不開放,即使當上了立法會議員,沒有機會管治香港,只能在立法會這個沒權的機構噴足一世口水,對所有有能力有志向的人而言都是太沉悶而回報太低的工作,即使不用參選而可得這個位置,都未必有興趣。香港的政制再這樣下去,不要說好的政治人才,政黨連好的職員都請不到。或者這就是中共的用意吧!

沒有普選,特首不受市民監察,無論一個多麼像樣的人,上了台都與一隻猩猩沒有分別:只要誰有香蕉,誰都可以控制牠。曾蔭權拿掃帚時像一個人,上了台後,只顧向中共拿香蕉,才是最令香港人失望的事。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普選要靠香港人!

政制發展報告書,沒有講及立法會普選怎樣做、沒有建議中共盡早實行普選,甚至沒有提議到底香港應該怎樣走向普選。人大的回應,同樣地沒有白紙黑字,寫明香港人何時會有雙普選,最多只說「可以」在二○一七年先行普選特首。

在一國兩制的矛盾之中,今後的普選討論,只能夠以「虛」字掛帥,無止境的拖延下去。

一國兩制不會成功,因為中共的一制與香港的一制在意識形態上的衝突。試想想,在一個民主國家內,有一個省分的政權封閉、省長隻手遮天、鎮壓省內言論自由、省長是利益團體互相協議產生!這樣的制度不會長久,因為支持民主信奉人權的其他國民不會容忍國內有如此侵犯人權的行為,會要求政府介入。

親共政黨只懂不斷拖延

反過來的話,一個國家的中央權力由利益集團之間「傾掂數」、法律是利益集團間用來對付政敵的武器、人民沒有權使用互聯網、沒有言論自由,那麼,這個政權會容許它管轄的領土內,有一個省或市的負責人,由市民選舉產生嗎?大家都明白不可能;這也正是香港與中國的關係,而當這種關係持續,中共一定不會讓香港人自行選特首和立法會,因為這樣會令中共失去了控制香港的能力。

一個獨裁的政權,怎麼可能容許他控制不到他的部下!

因此,自一九八六年香港市民開始要求立法會直選、要求普選立法會所有議席、要求普選行政長官至今,親共永遠說香港未準備好。民建聯和自由黨曾一度贊成○七年雙普選,可是當○七年逼近眉睫時,他們便改口說二○一二年較適合;當○七年雙普選成泡影時,他們又說二○一二年還未準備好,二○一七年比較適合,「可以」普選特首;到二○一二年過去,又可以說二○一七還未「準備好」,周而復始地拖延香港的民主發展。我們可以預計,到了二○一六年,我們還討論普選的時候,他們也在說還未準備好,要推遲至二○二二年,諸如此類的推!即使到了二○四七年,在親共派眼中,都還未準備好!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誰未準備好?我早已準備好,我的朋友全都準備好,看來只有親共那一邊的黨羽還未準備好,而且更是準備了二十年,還要多二十年仍然未準備好。到底可否告訴我們,你們要準備甚麼?準備大量懂得說廣東話的北方助選團?準備將更大量福建最貧困的新移民移居到港,好讓你們辦那些蛇宴買到足夠票數,沖淡支持民主的市民的票數?

關鍵是中共是否準備好

而且,真正沒未準備好的,是政府本身。現在曾蔭權政府在施政上顯示出他們還未「準備好」。整個政府施政時沒有理念:曾俊華的一邊太多錢要派錢,前朝遺下的西九要慷市民之慨,大灑金錢,另一邊,周一嶽的卻要「醫療融資」,政策互相抵銷,左手入右手出,政府得個做字。如果單是說「準備得好」,為甚麼中共又容許一個弱智人士統治香港七年,然後由一個未準備好的政府再統治香港七年?

說到底,一切都是藉口,香港有沒有普選,香港人準備好了沒有根本完全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中共準備好了沒有。當中國有民主,香港必然有普選。一國兩制不會成功,最終必要過渡成一國一制才能穩定,至於那是民主的一制還是獨裁的一制,就要看香港人了。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向西九說不!

政府搞「文化大革命」:在這個文化沙漠建一個「文化綠洲」──西九龍「文化區」。

綠洲不可以人造,否則地球上不會有沙漠;同樣,建一 個文化區不等於香港有文化。香港有文化,但不是政府想要的歐洲文化,而且若香港有那些文化,有沒有場地反而不是問題。以體育為例,香港大型體育館多的是, 但都用作開演唱會、棟篤笑、補習天王會考講座;全天候運動場則成為大型宗教活動和演唱會場地,沒舉行過多少足球和田徑比賽。

場地真是問題嗎?

政府造一個西九龍文化區,背後的邏輯是︰場地不足影響藝術發展,而藝術難以獲商業回報因而欠缺投資所以場地要政府補貼。可是,這套邏輯完全不通︰如果沒有場地便沒有藝術,政府等於否定電影、音樂、芭蕾舞和演奏鋼琴是藝術。

有錢賺的商人就有辦法

先看看電影。香港人看戲,看出了一個行業。過去幾十年,香港電影業有東方荷李活之稱。雖然電影業一度低沉,但近年轉型不拍爛片改拍優質電影,幾部大片都能賺 錢也能賣埠。政府戰後建過多少間國營戲院「鼓勵」市民看戲、「培養」市民欣賞電影的能力?好像沒有。香港的歌手也一樣,過去幾代有實力的歌星,有能力在外 地登台。政府建了多少個專為舉辦演唱會而設的大型場地?沒有!大型演唱會,不是在紅館就是在大球場舉行。沒有演唱會場地,為甚麼流行歌能發展起來?因為有 市場!有市場、有錢賺,商人自然有辦法,不用政府操心。芭蕾舞也很受歡迎,但只限於讓孩子學芭蕾舞。私營的芭蕾舞學校成行成市,在中產地區更是「總有一間 響左近」。但芭蕾舞表演,卻仍然停留在小眾範圍,因為芭蕾舞的價值在於讓女孩子考入名校,所以即使在銅鑼灣和跑馬地昂貴的地段,也可以令幾家私營芭蕾舞學 校生存;鋼琴夠昂貴了,政府有沒有借出鋼琴供市民輪候?香港每年有多少人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鋼琴考試?香港有多少家琴行?沒有設施是問題嗎?話說回 來,文化藝術一定要國營的嗎?倫敦的歌劇院有多少間是國營的?有多少個劇團是國家「養起」的?單是《歌聲魅影》一個劇可以在英國演數十年而不落幕,因為看 歌劇是英國人生活一部份,有如香港人看戲一樣!

醫療融資諮詢可以擱下

反過來說,有場地就能發展?現在十八區幾乎每區都有大會 堂或劇院,但是場地經常讓學校租作舉行畢業禮;每個公共屋邨也有露天劇場,但那是居民團體舉行嘉年華會、政黨舉辦居民會和居民晾棉被的場地。建一個西九文 化區就有表演有觀眾?曾蔭權能保證西九不會用作做些與文化藝術無關的活動又不丟空嗎?還是會如廸士尼一樣,永遠達不到預計的入場人數?香港人都喜歡去廸士 尼樂園,卻沒有商人引入廸士尼,最終由政府將其國營化,是不是商人早已計過無錢賺?廸士尼是國際品牌尚且落得如此下場,那些未成名的表演者怎養得起西九這 大白象?說到底,西九只不過是曾蔭權的政績工程而已,我們為甚麼要花這筆公帑──不論是二十還是二百億元?政府不是說要市民「醫療融資」供款嗎?你無錢但 有病的時候,會先看演唱會還是先看醫生?如果政府可以用二百億元造大白象,財政看來不是問題,醫療融資的諮詢文件可以束之高閣了!